回到顶部
《天才法案》以“支付型稳定币”为核心监管对象,构建了覆盖发行、储备、运营及消费者保护的全流程规则。首先,发行主体被严格限定为持牌银行、州级批准机构或联邦认可的非银行实体,大型科技公司如Meta、Google等被明确排除在直接发行范围之外,除非满足严格的风控标准。其次,法案确立“100%储备要求”,规定稳定币必须由美元现金、短期美债等高流动性资产全额支持,并要求发行方按月公开披露储备构成,确保资产透明度。
2025年7月1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签署《天才法案》
监管层面,法案采用“分级机制”:发行规模低于100亿美元的机构可选择州级监管,而超百亿美元的发行方则需接受美联储或货币监理署的直接监督。消费者保护条款尤为突出,包括设立破产清偿优先权、用户资金独立托管制度,并禁止稳定币名称暗示政府信用背书,以避免误导投资者。此外,法案还包含“反央行数字货币(CBDC)”条款,明确禁止美联储发行官方数字货币,理由是“可能侵犯隐私自由”,这一立场被视为美国应对全球CBDC竞争的策略性选择。
特朗普政府推动稳定币立法的背后,是多重现实压力与战略考量交织的结果。其一,美国国债市场正面临需求疲软困境。数据显示,海外投资者持有美债比例已从2011年的14.6%降至2024年的4.9%,而特朗普政府通过的《大而美法案》预计未来十年将新增1.3万亿美元财政赤字。稳定币被寄望成为美债的新需求来源——渣打银行预测,若其市场规模从当前的2500亿美元扩至2028年的2万亿美元,将直接创造约1.8万亿美元的美债需求,每年为政府节省约150亿美元利息支出。
2025年7月17日,美国众议院共和党人在国会大厦举行记者会
其二,全球“去美元化”趋势与数字货币竞争加剧。中国数字人民币已覆盖15%的进出口贸易额,欧盟数字欧元项目稳步推进,而美国CBDC发展长期停滞。通过立法支持私营稳定币,美国试图以“美元数字化”弥补官方数字货币的短板,进一步渗透高通胀国家的金融体系,使美元成为“民众储蓄工具”,从而削弱当地货币主权。
其三,政治与利益博弈的推动。2024年大选中,加密货币行业向特朗普阵营投入超2.45亿美元政治献金,其家族更深度参与加密项目,政策倾向性显著。尽管民主党质疑特朗普家族通过发币短期获利超6亿美元,存在“政策套利”嫌疑,但因担忧监管真空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最终众议院仍以308:122的票数通过法案,形成两党罕见共识。
从全球视角看,美国通过稳定币立法,实质是构建“数字美元全球化”体系。国际清算银行警告,美元稳定币可能加速新兴经济体“美元化”,导致资本外流加剧。这一动向已引发监管竞赛:香港于2025年5月率先通过《稳定币条例》,京东等中资企业布局离岸人民币稳定币;欧盟、新加坡亦加速推进类似框架,全球数字货币监管格局正被重塑。
《天才法案》的签署,是美国在数字经济时代争夺规则制定权的标志性事件。它既是对加密货币行业快速发展的回应,也是巩固美元霸权、应对全球竞争的战略选择。然而,法案能否在创新激励与风险防控间找到平衡,能否真正实现“巩固美元地位”的目标,仍需时间检验。可以预见,随着稳定币市场的扩张,美国将在数字金融领域面临更复杂的国际博弈,而全球货币体系的演变,也将因这一法案产生深远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