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编者按:
汉字,中华文明的核心基因;书法,其最富韵律与哲思的表达。从甲骨刻痕到宣纸墨韵,一支毛笔舞动数千年,书法的生命力源于其绵延不绝的传承。这种传承,既是对点画、章法、墨法“技”的千锤百炼,更是将书写者学养、性情与宇宙观融入笔墨的“道”的体悟。“师古不泥古”,在敬畏传统中寻求自我表达,形成流淌不息的文化血脉。
在全球化与“一带一路”文明互鉴的背景下,中国书法以其超越语言的视觉力量与深邃内涵,成为重要的文化使者。其抽象的线条韵律,以及对“气韵生动”的美学追求,为世界感知中华文明提供了独特窗口。
在当代书法国际传播的前沿,清华大学、中央美院客座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务院国礼评审委员会委员——李海峰博士的身影尤为瞩目。这位融学者、艺术家、教育者于一身的书法大家,以“铁画银钩”的笔墨功力与“兼容并蓄”的文化视野,成为中国故事的国际讲述者。
2018年,他的作品亮相“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成为丝路文化艺术展焦点。《不忘初心》《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题创作,以墨韵诠释新时代中国精神,引发英国前首相布朗、墨西哥前总统塞迪略等30余位国际政要的共鸣。
本期《宁点访谈》,我们聚焦承载厚重历史与时代使命的书法艺术,邀请到在书艺传承、教育普及与国际文化交流领域卓有建树的践行者——李海峰博士,聆听他关于书法传承、笔墨创新以及这门古老艺术在世界舞台绽放新彩的深邃思考。
您早年受到军旅文化的熏陶,这段特殊经历赋予您看待传统文化和艺术创作哪些与众不同的视角?这种“铁骨”与“墨韵”的交融,对您的书法创作产生了哪些深层影响?
李海峰:我六岁执笔习书,在墨香中接受传统文化启蒙。1979年9月投身军旅。部队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多位书法名家的指导,让我得以在青年时期深入研习。担任文书期间,书法不仅是工作所需,更是我投身连队文化建设的热情所在,这份热爱植根于入伍前的传统文化教育。
军旅生涯锤炼出的坚韧品格影响至深。艰苦训练锻造的意志与心性,让我深刻领悟:书法之道如同军人磨砺自身,贵在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是漫长岁月中不断精进的结果。
这种“铁骨”精神与自幼习得的“墨韵”相融合,塑造了我对书法的独特认知:我们不仅要虔诚传承古人的智慧与法度,更要结合自身的生命体验、艺术感悟,并在技法上勇于探索创新,方能在书法道路上有所得,使刚毅与儒雅在笔端自然交融。
您广涉历代碑帖,尤重“二王”、米芾、苏东坡、启功等大家,最终形成个人风格。能否分享一下您在学习、取舍、融合这些大师精髓过程中的关键领悟?这种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的过程,对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有何启示?
李海峰:研习历代法帖,我的体悟是:学古贵在“取其神髓,而非徒摹其形”。古人法帖是楷模与基石,但绝非终点。即便如欧阳询等巨擘,其法度也仅为我们攀登的阶梯——今人不必也难在技法层面完全超越古人。
真正的精进在于“博观约取”。犹如沙里淘金,遍临十家,能真正触动心弦、融入己身的,或仅寥寥数笔。这需要深厚沉淀与独特悟性,近乎修行。我六岁习书至今六十年,每日临池不辍,既深研古人笔法精微、间架奥妙,更用心体味其字外风神。唯有如此,才能将古人的“遗风”化为己用。
“融会贯通”与“守正创新”缺一不可。需深刻理解并敬畏传统精髓,如“墨分五色”的玄妙层次、“铁画银钩”的遒劲笔力,这些都是中国书法数千年沉淀的独特语言,是AI也无法复制的灵魂——承载着书写者的生命激情与人文积淀。
然而,敬畏不等于泥古。在扎实传承基础上,结合时代感悟与个人心性进行技法探索与风格熔铸,方能成就自家面貌。追求古人“八面出锋”的境界,方向始终如一。
您主编了义务教育至高中的《书法》教材,同时又是国务院国礼评审委员,这两种角色在您身上如何统一?普及性教育如何为未来艺术高度的提升奠定基础?在推动书法“进校园”的实践中,您最关注培养学生哪些核心素养?
李海峰:这两种角色于我,如同金字塔的底座与塔尖,内在统一,相辅相成。《书法》教材是筑基工程。书法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基因,远不止技法,更是文化认同与精神涵养的起点。书法课是孩子们接触、理解、热爱传统文化的关键窗口,引导他们从执笔开始,感受线条韵律、结构平衡与章法气象,在临习中培养专注、耐心与审美。这是文化血脉的延续。
国礼评审代表国家艺术水准的顶尖标准,要求对书法艺术的纯粹性、经典性、创新性,及其承载的国家形象与文化底蕴,有极致的洞察与把握。需深刻理解历代法帖精髓,敏锐判断当代创作前沿。
二者统一的核心在于“敬畏传统,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教材编写是将最高艺术标准蕴含的经典法则与美学精神,转化为可教可学的普及内容,确保基础教育的“正脉”与“高度”。唯有广植沃土,方能涌现未来登顶艺术高峰的人才。
百万学子接触书法,如同大范围“播种”。普及教育不仅激发兴趣、识别天赋,为选拔专业人才奠基,更提升全民美学素养。当更多人能欣赏书法之美、理解其文化内涵,社会整体对高水平艺术创作的认知与需求才会提升,为艺术家提供更丰厚的土壤。
关于培养学生,首要根本是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这份热爱是主动探索的源泉。通过蕴含智慧与美感的人文故事,拉近孩子与传统文化的距离,让他们愿意拥抱这门艺术。其次,在兴趣之上,培养沉静专注的能力至关重要。当今社会节奏快,风气浮躁。书法是一剂良方。执笔临帖,在一笔一画的细致勾勒中沉淀心神,本身就是珍贵的修炼,能有效磨砺心性,提升定力。当然,引导他们遵循字体结构、笔画顺序与书写规矩也很必要。这并非束缚,而是理解并尊重艺术的内在规律。
书法之美深植于严谨的法度。一笔一画皆有讲究,在对规则的遵循与实践中,孩子们不仅习得技法,更涵养自律、严谨的品格,体会“有规矩方成方圆”的道理。
在您频繁的国际交流中,您感受到海外受众对中国书法最深的共鸣点在哪里?面对不同的文化背景,您如何通过书法这一载体,有效地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精神?您认为中国书法“走出去”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李海峰:海外受众最深的共鸣点,在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国书法是全世界唯一能作为艺术作品悬挂欣赏的文字书写形式。当其他文字主要承载信息时,汉字通过笔墨韵律将语言升华为视觉艺术。这种“以形达意”的特质,让书法成为解码中华文明的精神密钥。
在国际传播实践中,书法始终扮演文化使者的角色。从雁栖湖国际会议到“读懂中国”论坛,书法作品以水墨为媒,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庸平和”的处世智慧融入线条的韵律之中。这种超越语言的表达方式,恰能消弭文化隔阂,让抽象的价值理念变得可感可触。
书法走向世界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实现了三个维度的统一:艺术性与文化性的交融,笔墨技巧背后蕴含着阴阳平衡的东方智慧;历史性与当代性的对话,甲骨文的古朴与现代书法的创新形成文明的传承;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共鸣,当巴黎地铁采用中文标识、纽约拍卖行屡现天价书法时,这种艺术已突破地域限制,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您在国内多地创立“文博堂”艺术馆,您赋予这些空间怎样的核心使命?展望未来,您对“文博堂”网络以及您个人在连接中外艺术、拓展艺术边界方面,有怎样更具突破性的规划或愿景?
李海峰:“文博堂”是我工作室斋号,源于我对考古学及中华文史书画的热爱。怀着这份初心,我在成都、三峡、深圳、武汉等地创立了同名艺术馆。其核心使命在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并致力于其生生不息地传承。我非常期望这份事业能代代延续。
我观察到海外,尤其“一带一路”沿线如马来西亚、日本、老挝等地,有许多热爱中国文化的朋友。在志同道合者推动下,我萌生了让文博堂在这些文化土壤上“落户”的愿景,这将是对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交流的重要拓展。
当然,实现这一跨文化传播蓝图需要审慎经营与得力管理。唯有依托具备实力与情怀的合作伙伴进行稳健运营,才能确保文博堂在海外真正扎根,有效担当起连接中外艺术、深化文明互鉴的桥梁角色。这也正是我目前在深入思考并积极筹划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