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清桥国际安保集团官网!
Qingqiao Culture
清桥文化

回到顶部

当前位置:首页 > 宁点视界 > 宁点访谈
构筑低空安全穹顶——清桥防务总经理周峰专访
发布时间:2025-09-01 来源:清桥 浏览次数:

近年来,全球安全格局深刻变革,低空领域安全威胁呈现多元化、扩散化特征。俄乌冲突中无人机攻防成为现代战争重要形态,巴以地区频现低成本无人装备突破传统防空网络的案例;更值得警惕的是,民用无人机“黑飞”事件屡次危及机场、核电站等关键基础设施,凸显低空安全威胁正从军事领域向公共安全领域加速渗透。在此背景下,“低空防御”已从专业军事术语演变为国际社会安全的核心议题。

 

从历史维度看,低空防御技术发展与战争形态演变紧密关联。二战期间,针对低空突防目标的探测难题催生了多普勒雷达等革命性技术;冷战时期,为应对苏联战略轰炸机威胁,北约推动防空系统集成化发展,美国“霍克”、法国“罗兰”等短程导弹系统的问世,标志着移动式防空平台与电子战系统开始形成网络化防御体系。然而,1987年德国青年驾驶轻型飞机低空突入红场事件,与2022年俄乌冲突中无人机“蜂群”屡次突破传统防线的案例,共同揭示传统防空系统在低空领域的固有缺陷。

 

21世纪以来,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飞跃推动低空防御系统质变。现代体系已实现雷达、光电、电子战等多源数据网络化融合,自动火炮与导弹系统协同拦截能力显著提升。但与此同时,无人机与弹道导弹技术的扩散使全球数十个国家具备相关能力,低空威胁呈现“技术门槛降低”与“作战成本下降”的双重特征。更严峻的是,隐身材料、电子干扰等技术的民用化,使关键基础设施和大型公共活动面临前所未有的安全挑战。在此态势下,低空防御已不仅是军事能力,更是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战略支柱。

 

本期《宁点访谈》特邀清桥防务总经理周峰,围绕“低空防御”这一主题,从技术演进、应用场景等维度,深入探讨如何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低空防御体系,为低空安全提供坚实屏障。


cb70c3e958df2ede1037c1acdd83589d.png

 

什么是低空防御?低空防御体系主要针对哪些空中威胁进行防护?民用场景中,哪些具体风险是当前重点防范对象?


周峰:低空防御是针对3000米以下空域内未经授权航空器的综合安全防护体系,重点目标为无人机。该体系需整合雷达、无线电监测、光电识别、电子对抗等技术,构建“探测-识别-处置”闭环能力。比如俄乌冲突、巴以冲突里,无人机作战越来越普遍,防御需求也更大。民用领域虽然应用少,但风险同样值得关注。

 

在民用安防领域,重点防范对象呈现三个显著特征。其一,机场净空区无人机入侵风险尤为突出,国际民航组织数据显示,2018—2024年全球机场无人机干扰事件年均增速达47%,严重威胁航空安全;其二,关键基础设施防护需求激增,核电站、油气管网等重点设施面临无人机侦察与攻击风险;其三,大型活动安保面临新挑战,无人机可能被用于制造恐慌或实施恐怖袭击。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技术进步,威胁形态正在快速演变:商用无人机载荷能力提升、开源飞控普及及AI技术应用,使自主攻击成为可能。这些变化推动低空防御从硬件拦截向智能预警与主动防御体系升级,需强化多技术融合与快速响应能力,以应对低空安全新挑战。


第4页-6.PNG

 

低空防御在军用领域和民用领域的核心分界点是什么?

 

周峰:低空防御在军用与民用领域的核心分界点,源于技术手段与防护目标的本质差异。军用场景中,战场环境复杂、对抗强度高,防御手段强调“硬对抗”,需采用爆破弹、微波干扰、激光打击等强杀伤性技术,目标在于快速摧毁敌方无人机,保障战场安全。设备形态亦呈现显著差异,军用装备更注重实战效能。

 

民用领域则聚焦“风险管控”,核心是防范无人机引发的意外或恶意事件,如机场净空区入侵、政府大楼偷拍、大型活动干扰等。此类威胁虽未必具备军事攻击性,但容易引发恐慌或安全事故。因此,民用防御必须遵循“非致命性”原则。

 

简言之,军用以“对抗”为核心,追求快速摧毁;民用以“防范”为本质,强调合规管控。在限制条件下平衡安全需求与法规约束,技术手段更侧重预警、干扰而非直接摧毁。

 

与传统防御手段相比,现代低空防御技术有什么突破性优势?


周峰:现代低空防御技术已实现重大突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三线防御”体系。这套系统就像构筑了三道智能防线:外层10公里部署广域侦测网络进行远程预警、中层3-5公里采用电子干扰等软杀伤手段、内层1公里使用硬杀伤手段进行拦截,这种分层防御架构实现了对低空威胁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精准拦截。


此外,随着,这些技术和性能提升,防御理念也发生根本性革新,传统的“以高成本对抗低成本”消耗战模式,正在被“以智能化实现精准防御”的新范式所取代。比如,系统搭载的AI决策中枢可在
亚秒级完成目标识别、威胁评估及拦截方案制定,反应速度与决策精度远超人工,标志低空防御正式迈入智能化时代。


其三,在民用安防领域,新型防御系统有效填补了传统安防体系在低空维度的防护空白。针对核电站、高铁沿线等关键设施,有效应对消费级无人机改装威胁,与既有安防体系形成立体化防护网络。

 

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分层架构提升防御效率,依托智能技术实现精准快速响应,并以专业化解决方案弥补传统安防在低空维度的能力短板。在当前无人机技术扩散背景下,此类技术成为保障重点目标安全的关键补充。


微信图片_2025-08-26_154826_573.png

 

当前全球冲突加剧与民用无人机“黑飞”事件频发,您观察到低空防御体系建设面临哪些普遍难题?


周峰:当前民用低空防御面临两大核心难题:首先是防御手段效能受限。受安全规范与技术标准制约,可用防御手段有限,全球对未经授权飞行器的有效处置存在明显缺口。

 

其次是探测追踪系统性能不足。传统监测设备在面对穿越机等小型高速目标时,探测精度与响应速度均凸显短板,即便发现目标也难以稳定追踪轨迹,“发现-锁定”链条断裂,直接影响整体防御效能,尤其是面对机动性强、体积小的飞行目标时,现有技术体系响应滞后明显。

 

这些瓶颈反映出低空防御的核心矛盾:如何在安全合规前提下提升对各类低空威胁的快速处置能力。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传感器网络、智能算法到拦截技术实现全链条创新,突破当前技术体系的能力边界。

 

随着技术的发展与体系完善,您认为低空防御技术会突破哪些新的应用场景?


周峰:从当前应用看,低空防御技术的突破首先会集中在高价值目标和大型公共设施防护。高价值目标防护主要指监狱、核电站等“要地”,以及要员驻地、随行路线等“要害”,作为安全防护重点区域,随着无人机技术的普及,易成为破坏分子攻击目标。

 

大型公共设施防护包括三峡大坝、雅江水电站等战略工程,以及高铁沿线等交通命脉,一旦遭无人机破坏后果严重。但此类场景防护需解决现实问题:体制机制需与技术产品同步完善,如界定防护范围、明确处置权限、规范处置流程等“软配套”,需与“硬设备”形成闭环,方能实现有效防护。

 

天津机场“黑飞”无人机事件暴露出人身安全与公共设施防护的迫切需求,倒逼低空防御技术优先在此类场景落地——这既是技术验证的“试验田”,也是市场需求的“主战场”。

 

另外,低空经济与低空防御的联动也值得关注。随着低空开放度提升,安全风险也愈发凸显——就像车多了,交通管理必须跟上。未来低空防御不仅要“防破坏”,还需“保运行”。这种“防”与“用”的平衡,将推动低空防御从“安全屏障”升级为“低空生态守护者”,催生更多融合性应用场景。


微信图片_2025-08-26_154846_190.png


现在低空经济与低空防御是如何联动发展的?


周峰:当前低空经济与低空防御已形成交叉融合,成为行业发展重要方向。国内正在大力推动低空经济发展,无人机配送、空中游览、应急救援等应用加速普及,但随之而来的安全风险愈发突出——无人机失控、系统入侵破坏、高价值物资运输被拦截等,与“黑飞”问题存在共通性。

 

具体来看,两者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首先是“防破坏”的刚需。无人机配送航线覆盖城市低空,若被恶意利用(如系统入侵操控撞击敏感目标),后果可能比普通“黑飞”更严重。因此,低空防御技术需要与配送系统深度绑定——比如将干扰器、诱骗装置等反制设备装载到配送无人机,既能保障自身运输安全,又可以对周边非法无人机形成威慑,相当于为每架配送无人机配备“安全卫士”。

 

其二是“保运行”的需求。低空经济发展需解决“敢飞、能飞”问题。配送覆盖更多区域需要规划航线、识别禁飞区,此时低空防御的监测系统(雷达、光电设备)可以通过实时探测空域,帮助配送无人机避开非法入侵者或禁飞区,避免因误闯导致的安全事故。这种“防御+应用”的联动,本质是在构建一个“安全-效率”的闭环:防御技术为低空经济保驾护航,低空经济的规模化又反过来推动防御技术的场景化创新。

 

简言之,低空经济与低空防御并非“此消彼长”,而是“相互赋能”的关系。未来,随着低空经济深化(如载人通勤、应急救援),对防御技术的需求将更细化——从“防外部攻击”到“保内部运行”,从“单点防御”到“体系化协同”,两者的交叉融合只会越来越紧密。

 

民用低空防御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


周峰:未来低空防御领域的发展方向,我觉得可以从“现状延续”和“突破方向”两个层面来理解。当前民用反无主要依赖诱骗、干扰等软手段,市场成熟但效果有限,只能够迫使无人机失控或迫降;另外,“以无反无”模式,比如用捕网无人机去拦截,用旋翼无人机抵近干扰,则过度依赖人工控制,评估与操作精准度不足,导致成功率较低。

 

那未来可能的突破点在哪呢?我觉得有几个方向。首先是软硬结合的体系化升级。将现有干扰、诱骗设备与小型化、低成本定向能装备等硬打击手段集成至同一平台,形成“先干扰定位-再精准打击”的闭环。例如清桥防务正在研发的移动式安全屋,已整合监测、干扰、硬打击模块为可移动系统,无需复杂调试即可直接部署使用,这种系统化解决方案会是未来的主流。

 

其次是技术成本优化。硬打击手段(如激光)民用普及的核心瓶颈是成本过高,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通过技术迭代,比如使用更高效的电源系统、更紧凑的光学结构等,降低成本,推动高性能拦截设备规模化普及,将显著提升民用领域的低空防御能力水平,让每个需要防护的场景都能“配得起、用得上”。

 

另外,智能制导技术的突破也很关键。针对“以无反无”依赖人工的问题,未来可通过AI识别结合自动导航,实现反制无人机自主追踪、拦截,大幅提升精准度。当然,这需要算法与算力的支撑,但随AI技术发展,此方向具有可预期性。

 

总体而言,低空防御的未来并非依赖单一“黑科技”,而是现有技术的体系化整合、成本优化与智能化升级,趋势将从“单点防御”转向“系统防御”,从“军用专属”走向“军民融合”,构建低空领域全方位、智能化的安全防护体系。


5f6c6af7e484b4a029449edef1679618.png

老挝:+8562026 885 687         国内:+0086-27-81305687-0                

电子邮箱:G5687@qingqiao5687.com

版权所有:清桥国际安保集团     备案号:鄂ICP备2024050000号-1

清桥资讯

G5687
电话
400-6689-651

扫码加微信

首页

微信

扫码加微信

电话咨询

facebook

领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