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宁点访谈》编者按:
在现代教育理念不断革新的今天,儿童体育教育正经历着从技能培养到全面发展的范式转变。“快乐体操”作为一种创新的体育启蒙教育模式,正在重新定义儿童运动教育的价值内涵。这种面向3-12岁儿童设计的体操教育,通过游戏化、情境化的教学方式,将平衡木、跳跃、翻滚等基础动作转化为趣味盎然的成长体验,在保障安全性的同时,全面提升儿童的协调性、平衡感和自信心。
追溯其源流,“快乐体操”理念植根于欧美"HappyGym"体系,并借鉴了古希腊贵族教育中体操育人的传统智慧。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正式引入这一理念,旨在推动体操运动的普及化和教育化转型。武汉体育学院作为这一理念的积极践行者,在奥运冠军程菲的引领下,开始探索“快乐体操”理论与实践,初步建立了“快乐体操”课程体系和管理模式,2021年以来,在体操教研室主任陈永青的主持下,成立了武汉体育学院体操俱乐部,强化了“快乐体操”项目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构建了幼儿“快乐体操”教学体系,促进了“快乐体操”实践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
本期访谈将聚焦“快乐体操”对儿童心理安全的构建作用。我们将与陈永青主任深入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在运动技能培养的同时,为儿童构筑坚实的心理安全基础?这种创新的体育教育模式,又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让我们共同探寻“快乐体操”背后蕴含的教育智慧,以及它如何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武汉体育学院“快乐体操”项目提出“快乐即安全”的理念,这与传统竞技体操的早期心理训练有何本质区别?
陈永青:武汉体育学院“快乐体操”项目提出的“快乐即安全”理念,与传统竞技体操的早期心理训练存在本质区别。传统竞技体操的心理干预,比如赛前心理辅导,主要着眼于解决运动员在追求高难度动作和比赛成绩过程中产生的紧张、焦虑甚至恐惧情绪。而“快乐体操”采取的是完全不同的路径——它不是等问题出现后才进行心理疏导,而是通过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在日常训练中潜移默化地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促进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
这种差异的根本在于价值取向的不同:竞技体操追求的是“更高更难”的技术突破,而“快乐体操”追求的是“安全快乐”的成长体验。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竞技体操要求运动员不断挑战难度极限,而“快乐体操”则根据儿童不同年龄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来设计教学内容。从三四岁幼儿最基础的爬行、翻滚,到基础跳跃和攀爬动作,所有训练内容都遵循简单、安全、易掌握的原则。这种“适龄适能”的教学设计本身就是最好的心理保障——高安全系数为儿童建立自信心提供了坚实基础。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不需要克服巨大的心理恐惧,就能在一次次成功的运动体验中自然而然地建立起自信心。
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比,教学环境在保障“快乐体操”安全方面扮演着怎样独特且不可替代的角色?
陈永青:教学环境是“快乐体操”安全的“沉默守护者”,因此我们体院也是非常重视教学环境的设计。 当教学内容规划动作风险、教学方法控制操作过程时,教学环境则通过空间规则、物理防护、心理暗示构建了全域渗透的安全生态系统。优秀的环境创设能让安全成为“空气”——平时不被察觉,却无时无刻不在托举生命。反之,再精妙的教学设计在缺陷环境中都如同高空走钢丝。因此,对环境安全的投入不是成本,是对儿童生命价值的绝对敬畏。
“快乐体操”的宗旨是帮助小朋友在无压力的环境中建立积极的身体认知和运动自信。那么“无压力”的非竞争教学又该如何构建评估体系呢?
陈永青:“快乐体操”通过建立非竞争性的成长环境,为儿童构建了一个独特的“心理安全区”。我们采用成长导向的评价理念,完全区别于竞技体操以比赛名次和绝对成绩为主的横向比较体系。在“快乐体操”中,我们首先会对每个孩子进行基础能力测评,充分了解其个体特点和起点水平。
这种评价方式的核心价值在于:我们关注的是孩子相对于自身起点的进步幅度,而非与他人进行统一标准的比较。因为每个孩子的家庭环境和早期运动经验不同,强制要求所有人在同一时间达到相同标准既不现实也不公平。通过分层任务设计,我们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适度的挑战——既不会因为任务太简单而感到无趣,也不会因为太难而产生挫败感。
在实际教学中,虽然教学内容相同,但我们会根据个体差异调整练习要求和环境设置。这种个性化的设计让孩子能够专注于自我突破,而不必担心与他人比较的失败。当孩子们体验到“跳一跳够得着”的成功时,这种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的成就感会转化为持久的内在动力。我们观察到,在这种安全的环境中,孩子们更愿意主动探索自己的身体能力边界,在克服适度挑战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自信,实现个性化的成长与发展。
在项目的推进中,儿童从“紧张不敢动”到“自由倒立”的转变,除了技能提升,更深层次反映了哪些心理安全感建立的问题?是否对孩子未来的社会安全行为有潜在影响?
陈永青:在“快乐体操”项目中,儿童从最初的紧张状态到能够完成自由倒立的转变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成长历程。这个过程中,我们重点关注三个关键心理素质的培养:首先是建立对身体的本体信任感,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让孩子逐步确信自己能够掌控身体动作;其次是发展精确的空间感知能力,在倒立、旋转等非常规体位中建立空间意识;最后是形成初步的风险评估意识,让孩子学会判断自身能力的边界。
我们特别注重将安全理念融入日常教学。在教授每个新动作时,都会同步培养相应的自我保护能力。比如在学习翻滚动作后,会设计模拟跌倒场景,让孩子练习运用技术保护自己;在跳跃训练中,重点教授缓冲着地的正确方法。例如,教授高处跳下时,强调“屈膝缓冲”的动作要领,解释其作用(吸收冲击力、维持平衡),让孩子理解动作背后的安全原理。并且通过观看运动员(如足球、排球)在摔倒时本能运用保护性滚翻的案例,直观展示技能的实际价值。当然,这些训练都配有专业的保护措施,同时辅以清晰的安全原理讲解,帮助孩子理解每个动作背后的安全逻辑。
这种训练带来的影响远超出体操场地。通过长期练习,孩子们会内化形成三种重要能力:一是敏锐的身体感知能力,能够准确判断身体姿态和重心变化;二是自动化的安全反应模式,在突发状况下能本能采取保护动作;三是理性的风险认知框架,能够客观评估环境危险程度。这些能力构成了我们所说的“身体智慧”,将成为伴随孩子一生的安全保障。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采用渐进式挑战策略。以平衡木训练为例,从宽度30厘米的平衡木(儿童平衡木)过渡到宽度10厘米的平衡木(竞赛平衡木),配合海绵垫保护,让孩子在充分安全感中逐步提升高度。每次训练都确保孩子处于“适度挑战区”——既不会因太简单而失去兴趣,也不会因太困难而产生畏惧。通过这种科学的训练体系,孩子们不仅获得了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建立了积极的身体认知和安全意识,这些都将对其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深远影响。
“快乐体操”作为国际引进的教育理念,在与中国本土教育实践融合创新的过程中,如何重构“快乐”的内涵与价值体系?
陈永青:在将国际“快乐体操”理念本土化的探索中,我们逐渐领悟到:真正的快乐不是终点,而是贯穿于体育精神中的成长历程。“快乐体操”所追求的“快乐”,不是转瞬即逝的愉悦,而是在挑战自我、突破极限的过程中所获得的那份持久满足。
这种理解重构了我们的教学实践:首先,我们设计的“安全挑战”框架让每个动作都成为一次微型人生历练。比如前滚翻教学,从斜坡辅助到独立完成的过程,恰似人生路上从依赖到自立的成长轨迹,孩子们在专业保护下体验到的不仅是动作完成的快乐,更是突破自我的成就感。其次,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循序渐进”的智慧与国际教法相融合,在平衡木练习中设置不同高度和宽度的路线,让孩子们明白:体育的魅力不在于瞬间的完美表现,而在于一次次跌倒后重新站起的坚持。
最重要的是,我们重塑了师生关系。教练们不再只是技术指导者,而是成长历程的见证者和陪伴者。当孩子面对挑战犹豫时,一句“记得你上周的进步吗”能唤起内在力量;当遭遇失败时,“让我们一起来分析”的陪伴态度,让挫折成为最好的老师。这种互动模式本身就在诠释着体育精神中最珍贵的品质——永不言弃。
这种本土化创新让“快乐体操”超越了单纯的运动技能训练,成为融合国际理念与中国智慧的成长教育。孩子们收获的不仅是强健的体魄,更重要的是领悟到:体育的真谛不在于那一刻的快乐绽放,而在于过程中培养的坚韧品格;不在于奖牌的闪耀,而在于每一天都比昨天的自己更进一步。这种对体育精神的深刻体悟,将成为照亮他们人生道路的永恒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