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限产保价”到“开闸争市”:解码OPEC+的战略大转向
发布时间:2025-08-27 来源:清桥 浏览次数: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及其扩展联盟OPEC+近日作出重大战略调整,决定于9月全面恢复此前暂停的220万桶/日减产额度,日均增产54.7万桶。这一决策标志着该组织自2023年11月实施的自愿减产措施正式终结,政策重心从维稳油价转向争夺市场份额。此次转变背后涉及多重因素,其影响或将重塑全球能源市场格局。OPEC成立于1960年,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五国发起,旨在通过协调产油政策打破西方石油公司的定价垄断。目前其成员国扩展至13个,掌握全球80.4%的已探明石油储量。2016年,面对油价跌破30美元/桶的危机,OPEC与俄罗斯、墨西哥、哈萨克斯坦等11个非成员国组建OPEC+联盟,形成覆盖全球90%原油储量的超级产油国集团。该机制通过集体减产或增产调节市场供需,核心目标在于避免油价剧烈波动,保障成员国财政收入稳定。OPEC+近日宣布的产量调整决定,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战略信号:该组织的政策重心正从“通过牺牲销量来维持油价”转向 “通过释放产量来争夺市场份额”。这场深刻的转变,是OPEC+在全球能源市场新旧动能转换的十字路口,面对多重压力做出的现实主义抉择。回顾昨日之盾,为何当初要“画地为牢”主动减产?2023年底,OPEC+祭出大规模自愿减产措施,其核心逻辑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断臂求生”。彼时,需求侧市场阴云笼罩。全球主要经济体在高利率环境下的复苏步伐不及预期,制造业疲软,特别是中国作为最大原油进口国的需求复苏势头放缓,引发了市场对长期需求萎缩的担忧。宏观经济的逆风使得油价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而今日之矛,为何选在此刻“开闸放水”转向增产?时隔九个月,策略发生180度逆转,是因为支撑“盾牌策略”的内外部条件已悄然生变。首先,市场基本面的超预期修复。全球原油需求,尤其是航空燃油需求,展现出强劲韧性,显著好于此前市场的悲观预期。其次,“囚徒困境”与联盟纪律的松动。长期的减产意味着持续让出市场份额,这并非可持续之道。部分成员国在面对财政压力时,减产执行率开始打折扣,联盟内部的纪律性受到挑战。继续强制减产可能导致内部矛盾激化,甚至联盟协议破裂。与其被动地看着市场份额被侵蚀或联盟内部分裂,不如主动出击,统一行动夺回市场。再者,抢占战略窗口期的豪赌。当前油价稳定在80美元/桶上方,正处于一个“甜蜜点”——既足以满足产油国的财政需求,又尚未高到猛烈刺激美国页岩油厂商大规模增产投资。在能源转型彻底重塑世界前,化石燃料仍将有一段黄金时期。此时是最大化现有资产的价值窗口,尽可能多地将地下的石油转化为地上的财富,为未来的经济转型积累资本。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地盘争夺战”。 另外,面对俄罗斯原油在制裁下仍通过折扣价大量出口、美国战略石油储备(SPR)回购计划可能带来的需求窗口等复杂局面,被动减产显得低效。主动增产更是一种进攻性策略,可以压制竞争对手的生存空间,重新确立OPEC+在全球油市中的定价权和影响力。这一转变将产生深远影响:短期内,市场供应增加将压制油价的上涨空间,缓解通胀压力;长期看,则可能引发与美国页岩油等其他产油国更激烈的市场份额竞争,甚至催生新一轮价格战的风险。OPEC+内部的团结也将面临新的考验,因为在增产周期中,各成员国争夺销售市场的竞争将更加直接和激烈。总而言之,OPEC+的此次决策,是一次在深刻洞察全球能源格局变迁后做出的艰难而现实的 pivot(战略转折)。它标志着旧秩序下的默契正在瓦解,一个竞争更激烈、博弈更复杂的全球能源新时代已经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