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极端天气灾害频发,对城市的安全和稳定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提升城市的韧性,使其能够更好地抵御灾害、减轻损失并迅速恢复,成为现代化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韧性城市的概念,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韧性城市,简而言之,是指那些能够凭借自身能力抵御灾害、减轻损失、快速恢复,并在长期发展中不断提升适应能力的城市系统。其核心特征包括灾害抵御力、资源调配效率和持续学习优化能力。这一概念由中国地震局于2017年首次提出,并在随后的“十四五”规划中被纳入国家战略,成为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方向。
为了深入探讨韧性城市的内涵与实践,本期“宁点访谈”有幸邀请到了中国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网络工程学院特聘院长张文生教授。
作为该领域的资深专家,张文生教授长期致力于韧性城市的理论研究、技术研发与系统应用,对韧性城市的理念、技术与应用有着深刻的体验。
什么样的城市可以称之为韧性城市,必须要具备哪些条件?
张文生:城市韧性这个概念虽提出时间不长,但其内涵已逐渐清晰。它主要描述的是城市或城市群在面临各类风险扰动时,其组成部分仍能维持或恢复结构功能的能力,这体现了城市或城市群在应对挑战时的韧性。
风险,直白来说,包括突发性事件和周期性现象两大类。突发性事件如自然灾害,地震、洪水、台风等、重大安全事故比如火灾、爆炸、交通意外等、传染病疫情,这些事件往往突然发生,对城市运行造成重大冲击。周期性现象则如逢年过节时的交通拥堵,机场、码头、火车站人流量激增,导致正常交通秩序受影响;又如国内某些促销节(如“双十一”),快递量暴增,仓库物流压力剧增,引发一系列问题。此外,还有一些趋势性风险,如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产业变化(如传统制造业转型、芯片禁运等)对城市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城市韧性就体现在,面对这些突发性、周期性或趋势性风险时,城市能否保持原有的发展态势,或在受到影响后能否迅速恢复其正常功能。例如,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城市能否快速调配资源,修复受损设施,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在交通拥堵或物流压力增大时,能否通过智能交通管理、优化物流流程等手段,有效缓解压力;在产业变化时,能否通过产业升级、转型,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当然,城市韧性的具体例子还有很多。总而言之,城市韧性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它要求城市在规划、建设、管理中充分考虑各类风险因素,提高城市的抵御力、适应力和恢复力,以确保城市在面临挑战时仍能保持稳定运行和持续发展。
目前来说,建设韧性城市,对于居民乃至城市的方方面面,都有哪些益处?
张文生:在我们南方城市,台风是常见的自然灾害,其等级和路径各不相同,对城市的影响也差异显著。对于我们居民而言,若能在台风来临前准确预测其影响程度,便能更好地制定应对策略,从而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
具体而言,当台风等级较低、影响较小时,我们或许只需稍作防范,如加固门窗、储备必要物资,便可如常进行日常活动。而当台风等级较高、路径直接威胁城市时,我们则需采取更为严格的措施,如提前停工停课,确保居民安全。此时,远程办公系统便显得尤为重要,它使得我们即便在家中也能高效完成工作任务,确保城市生产生活的连续性。
城市韧性在此类情境下的体现尤为明显。以台风为例,若我们能准确预测其路径和强度,便能提前部署应急资源,如救援队伍、医疗物资等,从而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城市功能。同时,城市基础设施的韧性也至关重要,如防洪排涝系统、电力供应系统等,在台风过后能够迅速恢复正常运行,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求。
战争时期的城市韧性同样值得借鉴。以色列在频繁战事下,居民生活依然井然有序,这得益于其完善的防空体系和居民的高度自律。当空袭警报响起时,居民迅速躲入掩体;警报解除后,他们又迅速回到工作岗位,继续日常生产生活。这种高度的韧性和应变能力,使得以色列在战争中依然能够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地震等自然灾害同样考验着城市的韧性。新西兰和日本在地震频发的情况下,通过先进的建筑技术和严格的建筑规范,有效减少了地震对城市的破坏。同时,他们还建立了完善的预警系统和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在地震发生后能够迅速展开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总之,城市韧性对于保障居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提高风险预测能力、完善基础设施、建立应急响应机制等措施,我们可以不断提升城市的韧性水平,使其在面对各种挑战时都能保持坚韧不拔的姿态。
我们将一个传统城市打造成韧性城市,要面临怎样的一些难点?
张文生:我们平常谈论城市时,往往聚焦于其硬件环境,比如建筑、交通等基础设施的韧性,这确实是城市韧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地震为例,通过先进的建筑技术和阻尼器等设施,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对城市建筑的破坏;而准确的天气预报和预警系统,则能帮助我们提前应对台风等自然灾害。然而,城市韧性不仅仅体现在硬件环境上,更在于我们如何提前规划,以确保城市在面临各种风险时仍能保持稳定运行。
在这方面,巴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典范。巴黎的城市规划非常注重交通和空间的合理安排,根据平时的交通数据,对各个地区进行精细化管理,以降低城市交通的风险扰动。这种规划使得巴黎的新城交通成为韧性城市的典范,解决了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巴黎的做法表明,提前规划对于提升城市韧性至关重要。
提前规划不仅涉及硬件环境的建设,更包括软件方面的考量。软件规划涵盖了城市的生活、工作、建筑、人口等方面,其中,国土资源的规划是最为典型的。通过科学合理的国土资源规划,可以确保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有足够的空间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此外,软件规划还包括对未来服务行业的应对,比如如何通过创新协同产业、优化交通一体化应急协同等,来提升城市的整体韧性。
然而,软件规划的实施往往比硬件环境建设更具挑战性。硬件环境的提升,如建筑加固、交通设施改善等,只要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相对容易实现。而软件规划则涉及更复杂的因素,如政策制定、社会协同、居民参与度等,这些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努力。目前,虽然大家开始重视城市韧性,但往往更关注硬件环境的建设,而忽视软件规划的重要性。实际上,软件规划对于提升城市韧性同样至关重要,它关乎城市的长远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韧性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既需要硬件环境的支撑,也离不开软件规划的支持。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建设,我们可以打造出更具韧性的城市,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
国内,有哪些城市,可以说是韧性城市的典范?
张文生:在中国国内,首先,雄安新区的规划。雄安新区作为一张白纸,从零开始规划,其规划理念充分考虑了京津冀城市群的整体发展,从生态、用地、资源、环境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全面考量,这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千年大计”的深远谋划。雄安新区的规划不仅注重硬件环境的建设,更将城市韧性理念融入其中,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提前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
其次,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协同发展规划。这一规划注重产业协同发展和城市群的整体协同,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人口分布,提升了整个地区的韧性。特别是广东省,通过在不同地区发展不同的产业集群,并配套相应的设施,有效分散了外来人口,避免了人口过度集中在少数城市带来的问题。
这种规划方式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均衡发展,也增强了城市群的整体韧性。我认为,这正是城市韧性规划的一个典范。正因如此,广东省去年GDP达到了14万亿,这不仅是经济总量的增长,更是城市协同发展初见成效的体现。当然,长三角地区也是一个典范,其在城市韧性规划方面同样取得了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