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基于深刻教训,郑州创新性地构建了“31382”防洪防涝体系,通过多维度协同推进城市韧性建设。在基础研究层面,重点开展暴雨强度公式修订、内涝高风险区识别和超标应急体系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数字技术应用方面,建立了覆盖1239平方公里城区的雨水数字模型,整合300公里河道和4000公里管网数据,实现从经验防洪向数字防洪的转变。
7·20郑州特大暴雨造成的城市内涝
规划体系构建体现系统性思维,包括3项综合规划和8项专项规划。其中,《郑州市防洪规划》等从流域层面统筹考虑,《海绵城市建设方案》等则聚焦具体领域。工程实施层面,计划到2025年新建改造雨水管网1200公里,建成20个海绵型社区示范项目,全面提升排水防涝能力。
技术创新为韧性建设提供重要支撑。郑州构建了“空天地水”一体化监测体系,运用无人机、无人测量船等设备实时获取灾情数据。数字孪生黄河系统实现险情模拟推演,智慧防汛平台建立气象与积水深度联动预警机制。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整合多维数据,为全生命周期城市治理提供决策支持。
郑州贾鲁河——蓝绿交织防洪防涝体系
在工程建设方面,重点实施了三大类项目:一是完成贾鲁河等124条河流卡点整治和138座水库除险加固;二是恢复48平方公里被侵占水面,增强城市调蓄能力;三是全面升级排水系统,包括管网改造、泵站新建和超标雨水行泄通道建设。这些工程体现了“平灾结合”的韧性理念。
郑州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示范价值:一是构建了政策、工程、技术、治理“四维联动”的韧性城市框架;二是突破部门壁垒,实现数据共享和协同应对;三是将韧性理念融入城市治理各环节,从宏观规划到微观设施设计。这种系统性的韧性提升路径,为全球高密度城市应对气候风险提供了有益参考。
河南气象智慧大屏
从“7·20”的暴雨之殇,到如今科技与系统之力交织的韧性之城,郑州的蜕变之路充满艰辛却意义深远。在气候不确定性日益加剧的时代,城市安全已从传统的工程防御,跃升为涵盖空间规划、技术创新、精细治理与社会动员的复杂系统工程。郑州以“洪涝统筹、平灾结合、智慧驱动”的实践,不仅为北方城市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更在全球城市化与气候变化的十字路口,刻下了中国城市的韧性印记。这条重塑之路,仍在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