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弗莱堡这座位于黑森林西麓的城市,全年平均气温介于7℃至15℃之间,夜间可能降至零下,积雪天数年均约30天,居民对集中供暖有着刚需。
在传统供暖时代,城市主要依赖燃气锅炉和垃圾焚烧余热,热效率较低且排放控制技术有限,加剧了空气污染和温室效应;分散式热源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能源利用率不足40%,大量低品位余热被直接排放,且热网覆盖范围有限,仅能满足少数社区需求。为了弥补传统供暖不足,弗莱堡只能大量依赖进口能源,经济成本高昂,居民取暖费用负担较重。这些问题促使弗莱堡探索更清洁、高效的能源利用路径,为后来工业余热回收体系的诞生埋下伏笔。
弗莱堡曾以钢铁冶炼和盐业贸易为核心产业,15世纪后逐渐成为上莱茵地区重要的工商业枢纽。2005年TREA垃圾处理站的工程师发现焚烧产生的400℃高温烟气余热未被充分利用,由此开发出四级换热系统,将余热分级用于发电、工艺加热和小区域供暖。这一成功实践验证了工业流程废热的多层次利用价值,并且让弗莱堡市政府,认识到工业余热作为“被忽视的宝藏”蕴含巨大潜力,因此政府将余热回收纳入城市治理的系统工程。
2001年,弗莱堡推出《气候保护计划》要求新建建筑必须接入区域热网,倒逼工业余热供给系统扩张。而2019年启用的环保足球场成为标志性示范工程,其通过1.5万平方米光伏顶棚与工业余热管网的协同供能模式,直观展现了多能互补系统的可行性,加速了公众对余热利用的认同。这些实践形成正向循环,推动工业余热从被动处理转向主动规划,最终演化为城市级能源解决方案。
历经三十余年探索,弗莱堡的余热利用已从技术试点发展为成熟模式。如今的弗莱堡工业余热网络已形成"三纵一横"的立体架构:纵向以垃圾焚烧、生物制药、食品加工三大行业为主力热源,横向通过智能热网连接城南城北两大储能中心。位于旧港区的相变储热罐群,能在用电低谷时段储存过滤嘴工厂的多余热能,待供暖高峰时释放;而会展中心地下30米处的含水层储热系统,则巧妙利用地质结构实现跨季节储能,将夏季收集的工业余热留存至寒冬使用。这套系统最核心的突破,在于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动态调节2400个热力节点的流量与温度,使波动剧烈的工业余热输出变得如市政供暖般稳定可靠。
面向未来,弗莱堡正推动余热回收向智能化与区域化升级,探索与瑞士、法国边境地区共建跨境余热交换网络,将能源协作扩展至欧洲尺度。对世界而言,弗莱堡验证了工业余热从“废弃副产物”升级为战略资源的可行性,其技术路径为其他工业城市破解能源依赖、降低碳排放提供了可复用的解决方案,更重塑了工业与城市的关系,使高耗能产业转型为清洁供能主体,为全球城市探索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兼顾经济、环境与社会韧性的实践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