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2025年4月2日,美国白宫一纸行政令掀起全球贸易巨浪——特朗普政府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实施“对等关税”政策,东南亚在全球贸易中扮演着"全球供应链枢纽"与"产业转移承接区"的双重角色,这使其成为美国"对等关税"政策的直接冲击目标。
作为全球第四大出口地区,东南亚国家承接了中美贸易战背景下30%的中国制造业产能转移,形成了以电子、纺织、汽车零部件为核心的出口导向型经济结构。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对美出口依存度超过GDP的25%,且60%的电子元件仍依赖中国供应,这种"两头在外"的产业特征使其在关税战中首当其冲。更关键的是,东南亚国家普遍缺乏技术壁垒与市场多样性,面对美国46%-49%的惩罚性关税时,既无法通过产业升级对冲成本压力,又难以转向其他市场缓冲冲击,最终成为地缘贸易博弈的"压力传导区"。
经济阵痛:越南制造业承压,马来西亚面临产业链转移
对等关税政策,东南亚地区受到冲击最大的国家是越南与马来西亚。作为全球电子产品和纺织品制造基地,越南46%的电子元件出口流向美国市场。耐克、阿迪达斯等巨头在越产能占其全球供应链半壁江山,但关税激增迫使这些企业考虑将生产线迁至墨西哥或印度。越南政府紧急召开内阁会议,试图通过降低美国商品进口关税换取豁免,但美方未明确回应。专家警告,若关税持续,越南GDP增速可能被下调1.5个百分点,外商直接投资(FDI)或缩水20%。
2024年越南对美出口额达1195亿美元,主要出口商品包括计算机及零部件(232亿美元)、机械设备(220亿美元)、纺织品(162亿美元)、手机(98亿美元)、木材(90亿美元)和鞋类(83亿美元)。
越南本土纺织企业如Sông Hồng Garment(MSH)80%的收入来自美国市场,TNG(TNG)46%,越南纺织服装集团(VGT)35%,Thành Công Textile Garment(TCM)25%;木材行业如Savimex(SAV)50%的出口额依赖美国市场。
马来西亚作为美国半导体供应链关键一环,其芯片测试封装业务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2%。但特朗普政府以“贸易失衡”为由加征24%关税,叠加华盛顿对东南亚半导体产能的“国家安全审查”,大马产业面临“两头受压”。槟城州政府数据显示,当地半导体企业订单量已下降18%,部分工厂开工率不足60%。首相安华虽驳斥美方关税计算方式“存在根本缺陷”,但承认需加速出口市场多元化,计划未来三年将非美市场占比从当前45%提至60%。
特朗普政府新的关税威胁若落地,可能覆盖半导体设备、材料、芯片成品等关键环节,目标直指中国在先进制程领域的突破,马来西亚等国的半导体产业或受波及。
区域协同:东南亚各国纷纷探索抗美关税之路
面对突如其来的关税政策,东南亚各国纷纷拿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越南则尝试“以打开路”,主动削减对美国汽车的进口关税。马来西亚推出“国家生产力提升计划”,未来五年投入350亿林吉特(约合78亿美元)升级制造业和建筑业技术。越南启动“本土供应链培育工程”,要求外资企业在越完成稀土精炼等关键环节,三星、英特尔已承诺增资扩建本地工厂。马来西亚企业将继续在中国供应链中发挥作用,对于马来西亚企业来说,能够服务全球两大经济体是很重要的。
东南亚央行集体行动稳定汇率市场。印尼央行将黄金储备占比从5%提至10%,马来西亚国家银行维持基准利率不变,泰铢兑美元汇率已从低点回升1.2%。新加坡作为区域金融中心,其金融衍生品市场对冲需求激增,但分析师警告,若全球贸易战升级,东南亚股市或再遭重创。
而印尼总统佐科提出“区域关税协调机制”,与马来西亚、泰国协商联合反制措施,通过统一原产地规则和降低内部贸易壁垒,使东南亚国家能在RCEP框架下整合供应链、规避美国关税,同时以集体谈判增强话语权,相比单打独斗更能系统性化解外部冲击。
在全球化逆流中,东南亚的破局之道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指出,东南亚有灵活生产体系和庞大年轻人口红利,如果能从“被动承压”转向“主动重塑”,有望成为全球供应链重组的核心参与者。
在全球化逆流中,东南亚的破局之道在于“区域协同+供应链重构”双轮驱动:一方面依托RCEP深化关税协调与原产地规则整合,以集体力量抵御单边关税冲击,同时加速构建本土关键产业链(如越南推动稀土加工自主化、马来西亚强化半导体封测能力),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过度依赖;另一方面借助数字技术升级传统产业(如印尼“工业4.0”计划),并通过多元化市场战略(如越南开拓欧盟市场、泰国发展新能源汽车出口)平衡外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