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清桥国际安保集团官网!
Qingqiao Culture
清桥文化

回到顶部

当前位置:首页 > 清桥资讯 > 清桥视界
与干旱和解,跨越欧亚大陆的韧性对话
发布时间:2025-04-25 来源:清桥 浏览次数:13

当鹿特丹的运河在晨雾中泛起粼粼波光时,千里之外的西安正被干涸的黄土高原环抱。这座十三朝古都年降水量仅500-700毫米,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中国均值的1/6。加之历史上过度开凿漕渠、近代工业扩张及地下水超采,导致地下水位较1970年代下降30余米,让这座城市陷入水资源匮乏的流沙陷阱。

640 (1).png

在这片承载着十三朝文明的土地上,一场静默的水务革命,正在重塑城市与干旱和谐的共生逻辑,缺水的西安与丰沛的鹿特丹,干旱区节水智慧与海洋城市治水经验,折射出一样与水相处的智慧。

西安破解水资源困局的实践中,三大核心技术模块构建起“污水重生—时空蓄水—智慧控水”的与干旱和解之路。

根据最新西安市生态环境局公报数据,2020年西安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约299.82万立方米,占比高达全市污水排放总量的约5.6%。不过,再生水厂通过“生物处理+膜分离”组合工艺,将工业废水转化为高纯度再生水,如“西安市第四再生水厂”日处理20万立方米工业尾水,采用“缺氧-好氧-膜过滤”三重净化,使出水COD降至20mg/L以下,工业废水回用率提升至65%,直接回用于三星半导体冷却系统,同时污泥经高温发酵制成生物炭用于土壤修复,中水管网年置换清洁水达1.2亿立方米。

每年7至9月,西安短时强降雨集中释放全年70%的降水,这种时空错配的降水模式,加之过去传统“泄洪快排”的模式,会造成大量雨水资源白白流失。如今,大峪地下水库通过30米厚砂卵石层构建1200万立方米库容,运用黏土心墙防渗技术实现地下水战略储备,其智能调蓄系统可根据气象预报自动切换“蓄水-供水”模式,降水期32口注水井以每小时2000立方米速率注水,干旱期18口开采井以每小时1500立方米速率补水,地下水位波动精准控制在0.5米以内。

西安还进一步提出智慧控水理念,与污水重生、时空蓄水技术构成三位一体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三者通过数据驱动与工程创新实现水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智慧控水作为顶层设计理念,通过数字孪生平台与物联网感知网络,构建起覆盖“水源-管网-用户-排水”的全链条智能管控体系。

西安在3000公里主干管网部署3万个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0.01MPa级压力变化与0.1L/s级漏损,定位精度达3米,传感器监测数据实时反馈至数字孪生平台,驱动再生水厂优化处理工艺、地下水库调整蓄泄策略,实现“监测-决策-执行”秒级响应,智慧控水减少管网漏损15%,污水重生提供稳定再生水源,时空蓄水提升雨洪资源利用率,三者叠加使全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40%。

640 (2).png

这三项技术突破如同精密运转的齿轮,将污水、雨水、地下水转化为支撑城市永续发展的生命之源,诠释着“让每滴水都有价值”的现代治水智慧。

从鹿特丹的“与水共生”到西安的“与干旱和解”,两座城市用水的智慧殊途同归,共同用韧性实践揭示了一个真理:真正的城市韧性,不在于对抗自然的傲慢,而在于建立动态平衡的共生系统。西安市水务局局长感慨:“如果说鹿特丹教会我们如何与洪水共存,西安则在教世界如何与干旱和解。”

泰晤士河畔的防洪闸与渭河岸边的调水工程遥相呼应,鹿特丹的潮汐涡轮发电机与西安的再生水管道共同编织着新的文明图谱。在这片被水塑造又不断重塑的土地上,缺水者以科技驯服干旱,丰沛者以谦卑接纳潮涌,而人类终于懂得:与水共舞的本质,是与自然签订一份永续的契约,鹿特丹与西安的答卷,或许正是人类通往未来的通行证。


老挝:+8562026 885 687         国内:+0086-27-81305687-0         咨询热线:400-6689-651        

电子邮箱:G5687@qingqiao5687.com

版权所有:清桥国际安保集团     备案号:鄂ICP备2024050000号-1

清桥资讯

G5687
电话
400-6689-651

扫码加微信

首页

微信

扫码加微信

电话咨询

facebook

领英